“鐵營洼,鐵營洼,十年九載紅荊花,澇了收蛤蟆,旱了收螞蚱,不旱不澇收鹽嘎巴。”一首描繪舊日貧瘠的童謠,是山東省樂陵市鐵營鎮11萬畝鹽堿澇洼地的歷史寫照。現在,這片曾經“不長莊稼”的“鐵營年夜洼”,包養網通過隨機應變發展特點產業,蝶變為生機勃勃的“聚寶盆”,蹚出了一條鹽堿地綜合應用促共富的新路徑。
支部領航,梨園飄噴鼻
年夜白張村梨園里,套袋的“皇尊蜜梨”壓彎枝頭。村黨支部書記張忠華介紹,4年前,這里還是沒人要的鹽堿廢棄地。后來,村黨支部認準了“支部強、產業興”的門路,領辦一起配合社,整合坑塘邊角,摸索“黨支部領辦一起配合社+基地+農戶”形式,在鹽堿地上種出了“黃金梨”。
“往年頭一茬收了3000斤,村集體賬上多了10萬多元。”張忠華掰著手指算賬,“從剪枝、套袋、采摘,春天有‘梨花節’,秋天有‘采摘游’,一年四時有活干、有錢賺,鄉親們不消出村就能增收。”
強人歸巢,泥鰍歡騰
在六星塬村,標準化水池內水波蕩漾,泥鰍歡騰翻起朵朵水花。村黨委書記孫連軍正帶著村平易近觀察泥鰍長勢。孫連軍是響應樂陵市“雁歸興樂”號召返鄉的強人,面對重度鹽堿地,他帶領村莊逐漸找包養到宜漁則漁的門路。在各方支撐下,六星塬村建起了6個標準化泥鰍養殖池和育苗車間。
“往年單池畝產達到5000斤,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孫連軍介紹,這個項目門檻低、技術易學、形式易復制,已招待60多批前來取經學習的人員,帶動鄰近9個村發展起泥鰍養殖業。
科技賦能,荒地生“金”
在南營村水蛭養殖基地的恒溫恒濕年夜棚內,一個個養殖池整齊擺列,寬體金線蛭在池中緩緩蠕動。“這個項目盤活了村里的閑置年夜棚。包養行情”村黨支部書記鐵愛東介紹,村里此前在鹽堿地上建的西瓜年夜棚效益欠安,鎮黨委、當局依托鹽堿地水質、溫度優勢,引進德州繁蛭生物科技公司,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討所,建成集科研、孵化、養殖、收受接管于一體的生態循環水蛭養殖基地。
今朝,基地已投進1100萬元,改革9個高標準年夜棚、25畝養殖區,投放種苗130萬條,并采用“企業+村集體+農戶”形式,培養2戶示范戶,供給“種苗+技術+包銷”全流程包養網攙扶,促進當地農戶增收。“預計年產量3.5萬斤,產值達500萬元,包養市場供不應求。”基地負責人崔旭信念滿滿。
黨群連心,巧手生財
產業振興的活氣,不僅在年夜田水池,也在方寸指尖。興隆社區黨群服務中間二樓,“慧心手創”共富工坊里一片繁忙。6名婦女圍坐在一路,手指翻飛,顏色斑斕的絲線在巧手中變成優美的編織品。“這是2021年社區黨委聯合企業辦的工坊,目標就是把崗位送抵家門口,讓村平易近靠手藝增收。”工坊負責人、黨員李艷艷介紹,這里重要吸納社區留守婦女和低支出農戶。
“時間不受拘束,按件計酬,手快的姐妹一個月能多掙2000多元,還不耽誤接送孩子、照顧白叟。”正在從事編織任務的村平易近崔英笑著說。截至今朝,工坊已吸納56名婦女就業,累計銷售手工藝品2萬余件,實現銷售額90萬元,村集體也增收2萬多元。小小的工坊,成了連接黨心平易近意的“熱心橋”、群眾增收的“幸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