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平安技術規范》將于9月1日起實施。為推動技術規范落地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4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 加速新產品供應的意見》。
當前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3.8億輛。新國標將從哪些方面完美治理?若何保證電動自行車行好平安路?記者進行了采訪。
推動新版技術規范落地實施
電動自行車與人們生涯出行息息相關,其產品質量、平安性事關每個家庭。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各類平安變亂頻發,需求各方協力筑牢全鏈條平安防線。
青島膠州市少海瀾山小區任務人員引導居平易近將電動自行車停進集中充電點。新華社記者李紫恒 攝
樹立標準體系是強化電動自行車隱患管理的源頭。往年末,新修訂的技術規范發布:嚴格限制電動機最高轉速等關鍵參數、不再強制安裝腳踏騎行裝置、放寬鉛蓄電池車型份量限值……一系列調整著眼于晉陞電動自行車平安程度、更好滿足消費者應用需求。
“標準要切實發揮感化,還需各方把標準學好、用好。”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介紹,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消防救濟局編制印發了此次意見。
標準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意見安排多個環節同步推進——
生產環節,幫助生產企業充足懂得技術規范請求,加速新產品量產上市;指導企業公道設定生產節奏,及時消化不合適新標準的庫存車包養輛。
檢測認證環節,指導檢測認證機構及時依照技術規范開展才能建設,強化檢測認證與生產環節的銜接。
暢通銷售環節,充足發揮以舊換新政策效應,鼓勵消費者裁減更換新的資料不合適新標準的產品。
登記上牌環節,提出登記前嚴格審查發票、產品及格證等證明,杜絕為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辦理電動自行車牌證的現象。
記者清楚到,今朝電動自行車企業、銷售門店、治理部門等多方面正圍繞新國標進行調整、適配,加速構成適應新國標請求的產業生態、監管形式。
做好新舊標準有用銜接
距離新國標實施還剩1個多月,若何做好政策銜包養網比擬接、實現新舊標準車輛平穩過渡?
“新修訂的技術規范設置了8個月的生產過渡期,9月1日正式實施后還有3個月的銷售過渡期。”何亞瓊說,此次印發的意見也從包養網加速新標車研發生產、強化檢測認證保證、公道把持舊標車增量等方面著手,推動新舊標準有序更替。
記者走訪清楚到,有關部門按期調度重點生產企業新產品車型研發設計、配件采購、樣車試制、檢驗檢測等任務進度,指導企業盡早發布合適新標準的產品。今朝,雅迪、愛瑪、臺鈴、綠源4家企業已獲得14張新版標準的CCC證書。
“新國標對關鍵指標請求的升級,對雅迪而言,這是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的契機,讓產品在平安性、品質和用戶親身經歷上邁上新臺階。”雅迪科技集團輪值總裁周朝陽告訴記者,公司在塑件、線束、電池盒上應用了等級更高的阻燃資料;周全升級智能科技,實現了無鑰匙解鎖、離車自包養動落鎖等效能。
綠源電動車自6月起慢慢奉行新舊產線柔性并行戰略,依托智能排產系統實現產能的動態優化調配,確保在9月1日前100%完成新國標產品的生產切換。
“我們還發布以舊換新補貼、車輛租賃等多元化形式,加快舊標車裁減進程,確保12月1日前實現舊標車合規清零。”綠源集團副總裁陳文勝說。
記者在北京多家銷售門店看到,不時有消費者進店選購,詢問以舊換新政策細節。一名經銷商告訴記者,在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加持下,門店可以如期完成舊標車庫存清零,周全轉向銷售新標車。
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所有的開展實際置換。1至6月,全國以舊換新方法銷售電動自行車月均環比增長113.5%。
電動自行車隱患管理仍需加力推進
往年以來,全國電動自行車平安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穩步推進,但行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需多方協力推動解決。
平安生產檢查人員在北京市年夜興區天宮院街道的居平易近樓電梯內張貼電動自行車平安應用宣傳畫。新華社記者李欣 攝
有序的停放和充電是電動自行車平安應用的主要一環。今朝,全國室第小區已建成投用充電端口3900余萬個,室第小區總體配建比約為20%。
“一些處所充電設施的缺口仍較年夜,部門用戶沒有養成平安停放充電的習慣。”國家消防救濟局消防監督司一級指揮長孫毅軍表現,國家消防救濟局將與有關方面配合推進應用環境的改良,也呼吁廣年夜用戶規范本身行為,配合營造平安文明的應用環境。
老舊車輛的平安隱患不容忽視。據悉,各省份已把握老舊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底數,此中山東、河南、江蘇、四川保有量超過3000萬輛。
“我們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電動自行車老舊鋰電池報廢收受接管體系建設。”何亞瓊介紹,本年已將老舊鋰電池安康評估和報廢收受接管作為包養網心得重點指標之一,納進對各省份的平安生產考察巡視。
此次印發的意見明確,加強電動自行車火災及亡人路況變亂全鏈條溯源調查任務,對于調查過程中發現的產品質量問題,依法依規嚴肅查處等。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實施電動自行車企業“白名單”軌制,引導企業規范生產、規范經營。
受訪人士表現,整體來看,需求各方相向而行、協同發力,讓標準與技術創新、標準與城市建設、標準與產業發展更好結合,全鏈條推動電動自行車隱患管理,讓電動自行車更好服務蒼生出行。(周圓、黃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