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0月24日電 題:西躲嘉黎縣尼屋鄉:這里有條“幸福渠”
新華社記者魏冠宇、蔣夢辰
每年10月,是西躲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播種冬小麥的時節。忠玉村村平易近索朗益西和鄉親們開著拖沓機翻土備耕。
10月21日,西躲那曲市嘉黎縣忠玉村村平易近翻土備耕冬小麥。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本年,我們鄉青稞畝產初次超過500斤。這都靠了水泥渠!”索朗益西說。
耕地細碎、坡度落差年夜,西躲的地勢條件制約了作物產量進步。近年來包養網 花圃,西躲自治區積極實施耕地改革,截至2023年末,全區建成高標準農田43包養0萬畝。
尼屋鄉就是躲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處案例。作為那曲市為數未幾的純農業區之一,尼屋鄉平易近世代以耕種為生。地處雪山峽谷之中,村和地步都掛在山腰上:海拔較高的6個村種植青稞;海拔較低的8個村除青稞外,包養網還種植冬小麥、蔬菜和青飼料。
這是西躲嘉黎縣尼屋鄉忠玉村的水泥渠。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當地澆灌水源是雪山融水。尼屋鄉農牧綜合服務中間主任扎西次旺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前,鄉平易近一向沿用先平易近修的老溝渠。
在下游,村平易近砍樹挖槽接成木筧,作為引溝渠。木頭不難腐壞,每兩三年就要換一次。東亞村村委會副主任扎西次仁回憶說,一條木筧需求搭接幾十根木頭,每根2米多長、份量超過100斤。鄉里的漢子們扛著木頭上山,爬坡過坎,肩上會磨出厚厚的老繭。
10月21日,忠玉村黨支部書記才旺多吉檢查土石夯成的老溝渠。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而鄙人游,土石夯成的澆灌渠一路上不斷滲漏,等流到山腳下的田間,所剩水量已經未幾;趕上枯水期,結尾地塊最基礎澆不下水。
老溝渠每年還要修補。“每年灌期,各家要輪流住到山里看管水源,檢查引溝渠在哪里斷失落、澆灌渠在哪里沖垮,總要折騰一個月擺佈。”扎西次旺說,低效的農業讓個別群眾一度想要棄耕。
2017年,尼屋鄉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此包養后數年間,當地平整地步、新修溝渠,鄉平易近投工投勞熱情高漲。水泥渠在綠樹掩映間綿延數十里,全鄉可種植面積也慢慢增長到約5000畝。
這是通向西躲嘉黎縣尼屋鄉忠玉村地步的渠閘。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現在每年灌期,水閘分級開啟。村平易近抽簽決定澆灌順序,順次扳開渠閘。水頭順著溝渠從山坡流下,到各家地頭時仍然豐沛。
“現在我們不消砍樹修渠了,保護了環境!”索朗益西笑著說,“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以搞林下經濟、外出務工。”
10月21日,西躲嘉黎縣尼屋鄉播種的冬小麥部門已經發芽。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新溝渠不僅改良了農田澆灌條件,使得耕地質量等級慢慢晉陞、糧食產量進步;還束縛了勞動力,讓群眾有精神從事新的增收項目。2023年,尼屋鄉人均可安排支出達24559元。
“我們的水泥渠是一條‘幸福渠’。”忠玉村黨支部書記才旺多吉說。